東華漢學 第三十一期

《東華漢學》第三十一期

出版日期:2020-06

論《群書治要》對《老子》的取徑與實踐——以貞觀之治為證

作者:黃麗頻

唐太宗於貞觀初年令魏徵及虞世南等人,擷取歷代典籍中治國的方針與理念,編輯成《群書治要》一書,太宗對此書讚譽有加,每日手不釋卷,稱其:「使朕致治稽古,臨事不惑。其為勞也,不亦大哉!」《群書治要》三十四卷〈老子〉卷,魏徵節錄了老子《河上公章句》的內容,為唐太宗統領國家提供了部分的理論依據,而且也確實的成就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群書治要》雖然只是述而不作的書籍,但經過刪節後的老子《河上公章句》,必然會失去河上公注的全貌,而顯現出編輯者的態度和傾向。《群書治要》的成書與貞觀之治的政治實踐,標誌了《老子》淑世理想的現實意義。本文主要探討《群書治要》一書對於《老子》的取材與注釋,並論證《群書治要‧老子》不僅在學術上得以與唐代老學發展特色相互應和,同時也是老子思想在政治上的實際應用,足以獲得具體成效的明證。

頁次:1-31
關鍵字:群書治要、貞觀之治、老子、河上公章句

李商隱詩中借代性的用典與神話性的原型:追求上古神靈之彰顯

作者:韓文傑

本論文運用宗教人類學分析李商隱的詩,示範其泛用典故,其功能可以視為幻想的借代,局部就是為了全部,而全部也是為了局部。他的用典雖然含有許多世俗的故事、神話,其實相關到「原始」宗教之超越時空的原型。他所採用之民間故事,可以視為「神靈之彰顯」(hierophany),轉換成為「過關儀式」(rite de passage),而走向上古的神靈性質,其神靈性質已經超越歷史時空,成為宗教典範之形式。其神秘的典故,造成後世用典濃厚的西崑體詩頗有「原型」的宗教意義。其宗教意義只能通過結構性讀法而得來。

頁次:33-78
關鍵字:借代、典故、李商隱、神話時間、結構性讀法、神靈之彰顯

裴溥言《歐陽修詩本義研究》之開創價值

作者:張政偉

裴溥言《歐陽修詩本義研究》是第一本對歐陽修《詩本義》進行深入探析的學術專著,其先導地位,無庸質疑。該書以文本證據與精細全面的歸納達致研究目的,釐清經學史的重要問題,得出具體可信的研究成果,證明歐陽修《詩本義》為開啟宋代《詩經》學新走向的重要著作。裴溥言《歐陽修詩本義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在於以文獻對照的方式,論證歐陽修《詩本義》對朱熹《詩集傳》的影響。《詩本義》意義與價值是重要的學術論題,但是裴溥言主要處理的是確定經學史、《詩經》學史的學術傳播、繼承、影響甚至是互文的問題之前,必須證明的關鍵條件。裴溥言《歐陽修詩本義研究》的研究成果具體可信,客觀有據,可謂繼承且實踐民初經學要求科學的研究方法與客觀證據的發展方向。

頁次:79-103
關鍵字:裴溥言、《歐陽修詩本義研究》、《詩經》學史、民國經學

譯寫之間:論戰後第二代省籍作家鄭清文的翻譯閱讀與實踐

作者:王惠珍

本文以「翻譯」作為理解鄭清文文學的方法,就鄭清文翻譯文學的閱讀、世界文學的翻譯實踐、兒童文學的翻譯改寫等方面進行梳理,藉以說明鄭清文閱讀翻譯文學與創作之間的關係,及其翻譯實踐的成就。他藉由中、日、英的譯本廣泛地閱讀翻譯世界文學,積累自己的創作能量與文學教養。在臺灣文學界契訶夫文學或是俄國文學的受容過程中,鄭清文的譯介活動有其承先啟後的時代意義與貢獻,他的創作理念形成與翻譯實踐互為表裡,在封閉的年代中,「翻譯」也成為他的文學與世界文學鏈結重要的路徑。他譯作生產除了滿足一般讀者閱讀世界文學的需求之外,也透過世界兒童文學的改譯,滿足臺灣小讀者們的文學想像。他在博覽文學譯本和翻譯實踐後,努力希望在臺灣這塊土地上創造極具個人風格特色的文學作品,開拓臺灣文學的視野。

頁次:105-142
關鍵字:鄭清文、翻譯、契訶夫、俄國文學、兒童文學

「我仍然不能忘記我的完整」──論王鼎鈞鄉愁散文中的斷裂意象

作者:佘佳燕

王鼎鈞的散文向來精於意象,其筆下的鄉愁散文,更常以斷裂意象抒發思鄉離愁。斷裂意象背後所繫的是對生命完整的渴望,渴望留在家鄉與家人同在,渴望繼續升學,渴望容身處得到真正的身心自由。作者用一種斷裂的回憶視角敘述,用文字修補生命的破碎,療癒情感的傷痕。傷痕,讓人的內心更堅強,開展出更強大、更美麗的新生命。文字的力量,幫助作者修復自己,破碎的生命經文字沾黏後,呈現出王鼎鈞鄉愁散文的傷痕美學。故本文旨在探討王鼎鈞鄉愁散文中的斷裂意象,其來源為何?呈顯出怎樣的意義?研究範圍主要以《碎琉璃》、《山裏山外》、《左心房漩渦》與《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等涉及鄉愁的散文為主。

頁次:143-172
關鍵字:王鼎鈞、完整、鄉愁散文、斷裂意象、傷痕美學

道教抄本文化:近代道壇抄本之特質及其復興

作者:謝世維

對神聖文本以手抄方式書寫,並保存、傳承宗教文化,一直是宗教史外緣研究的一環。抄本文化受到學者關注在於其保存宗教文獻的價值。近年來大量的道教田野考察證明抄本是道教傳統的關鍵。抄本對明清道教發展、傳承之研究至為重要。目前流傳、保存的道教抄本以地方火居道壇道士的科儀本占最大部分,本文探討道壇科儀抄本對中國宗教生活的重要性。此研究探討道教抄本之特質,尤其是抄本的能變性與適應性,使道教科儀能適切服務地方宗教生態,也讓我們以新的觀點理解儀式文本的歷史發展。抄本因此提供學者去重新思考近世的道教史,提供一個新的圖景,讓我們思考帝制後期道教在民間因應不同地方需求而調適所形成的各種儀式形態。

頁次:173-200
關鍵字:道教、抄本、道壇道士、科儀、道藏

近二十年北歐學界的中國文學研究及翻譯現狀與發展述略

作者:周睿

新世紀以來,歐洲諸國的傳統漢學出現了新的發展態勢和研究方向;而就地理版圖上的北歐諸國包括丹麥、瑞典、挪威、芬蘭和冰島的中國文學研究和翻譯現狀展開調查,能夠清晰展現中國文學研究在北歐漢學界的傳承與新變、反思和困境。以北歐五國為例,抽樣十七家學術機構、四十一位研究學者為樣本,專論北歐學界的中國文學研究和翻譯情況,總結轉向特徵,在研究全球共享與想象中的學術共同體的建構中對北歐漢學的關注和推介,將對華語本土學術界的學術轉型以又一重要的參考系的身份參與華語系學術的大敘事話語中來。

頁次:201-220
關鍵字:歐洲漢學、丹麥漢學、瑞典漢學、挪威漢學、芬蘭漢學、冰島漢學、中國文學研究、華語文學翻譯、研究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