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25-06
〈甘誓序〉「與有扈戰」的古史考察—兼論先秦禪讓學說之演變 |
作者:陳韋哲 本文從「書小序」中的〈甘誓序〉談起,旨在論述上古傳說與禪讓思想之間的關係,透過對《尚書‧甘誓》中「大戰于甘」的古史考察、「夏伐有扈之正當性」的爭論,以及後世研究者延伸出來的關於「禪讓思想」的討論等等,來梳理出先秦「禪讓學說」演變之過程。針對古史中「夏伐有扈」的相關考察,本文分別梳理出「禹伐」、「啟伐」和「相伐」三個系統的文獻脈絡,並進一步指出,在經學研究上,應該會比較傾向採取「啟伐有扈」的原因為何。在關於「禪讓」議題的討論中,本文主張應該要先清楚區分「禪讓傳說」和「禪讓學說」的不同,才能從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當中,去釐清先秦的儒家學者們是怎麼建構他們的「禪讓學說」,並且以此回應他們所處時代的問題。 頁次:1-36 |
古文獻中「烝」訓「眾」義探源 |
作者:何贊勝 本文欲解釋在《詩》毛《傳》、鄭《箋》與《書》孔《傳》等故訓中,「烝」可訓作「眾」(眾多義)的成因。透過分析《詩經》和《尚書》中「烝」字辭例的句法位置,指出其「眾」義在定中結構(如「烝民」、「烝徒」)中最為明確。而且「烝」所修飾的對象,基本都是屬人名詞。再歸納前人對「烝」有「眾」義的分析,指出「眾」義並非「烝」字的諸義項所直接引申。朱駿聲指出「烝」、「眾」假借,雖可通讀部分辭例,但是在脫離「烝徒/民」構詞後,「烝」、「眾」幾無互訓或異文代換。本文贊同楊樹達說,在其釋「登人」為「徵召人眾」的基礎上,將「登人」與後世「烝民、烝徒、烝人」作聯繫。甲骨文「登人」由動賓結構名詞化之後,可轉指稱為動詞的受事論元―即「所徵召的人」,並在後來的傳世文獻中,被記錄為「烝民、烝徒」等形式。由於在甲骨文中,動詞「登」(徵)的賓語為複數群眾,因此推斷動賓結構(「登人」)在名詞化後,仍保留原來賓語的複數徵性。換言之,文獻中所用「烝」字、與甲骨「登」字皆非本字,所記錄的是「徵」一詞。因為「徵」也帶有「積累」的語義徵性,積累的結果是「群聚、成眾」,因此「所徵召的人眾」在語境中也能表述「眾多」義,因而在文獻中的名詞組「烝徒/烝民/烝人」便被可訓解作「眾人」,進而產生出「烝,眾也」一類的訓詁。一旦脫離語境、以及「動賓/定中」句法結構的條件,「烝」就難以表述「眾多」義。此種假設可說明「烝」的「眾多」義,在文獻中為何侷限於修飾屬人名詞,且不具備能產性。
關鍵詞:登、烝、眾、動賓結構、動詞名詞化 頁次:37-80 |
自然、人物、概念—〈古今書評〉理論結構研究 |
作者:陳柏伩 中國古代書法理論中保留了許多對於書法進行品評的論述,言辭簡約、意趣盎然。書法品評的論述以南朝為盛行,其表述觀點、文詞運用、品評標準等對於後世有很大的影響。品評內容是將書家作品作為評論對象,論述書家風格、作品特徵之後,通過等級制度建立出書法體系與理論內容。可知,書法品評所代表的不只是品評與排列書家書風的優劣而已,更重要的是從品評內容能夠窺探出作者的品評意識與詮釋方式。 關鍵詞:袁昂、〈古今書評〉、取象喻書、身體思維、觀氣 頁次:81-116 |
北宋「華夷論」的王言詮釋 |
作者:紀懿恬 明道二年詔:「王言為命,著在格言」。在北宋特定的歷史背景下,詔令中的華夷之辨有何特色?本文指出:北宋詔令除了承襲先代「四夷賓服」的華夷觀,並提出「華夷同慶」、「華夷同心」的說法;在特定情形下,「蠻夷」也會被宋朝皇帝視為「吾民」,但四夷為外,百姓為內。此外,宋朝與遼、金的外交詔令中尊重對方君主「皇帝」地位,但北宋外交文書中,宋朝皇帝從未自稱天子,這是由於「天子」地位獨一無二,對外詔令用此稱謂,有矮化對方國主之嫌。綜觀北宋詔令,華夷觀念因時而異,既受外交關係影響,在不同情境對華夷的詮釋或避重就輕,或各各不同;另一方面,北宋詔令始終體現儒家的睦鄰之道,以及中原王朝為天下文化正統的思想。 關鍵詞:北宋、王言、詔令、文體、華夷論 頁次:117-152 |
從理與情談方苞《儀禮析疑》的詮釋 |
作者:鄭雯馨 清朝初年,由於帝王的獎掖,程朱理學占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歷任康、雍、乾三朝的方苞,尊奉程朱,不僅編纂官方的《三禮義疏》,個人的禮學著作也相當豐富而具有影響力。方苞晚年所作的《儀禮析疑》尤為其禮學研究之代表作。本文擬從程朱學的背景切入,實證性地觀察《儀禮析疑》如何根據理與情詮釋、定位禮儀。首先,秉承朱子「禮即理」之說,望溪認為《儀禮》中的禮文及其蘊涵的意義,皆為「理」的表現。而且由禮文而言禮意的進路,適反映「一物必有一則」的道器思惟。其次,先王緣情制禮,禮儀實踐當符合內在之情,因應各種情感的變化,以安頓人心。若禮悖於人情,將流於虛偽,因而稱情立文將指向道德修養。望溪亦基於「情」的立場,採用心喪之法以為權宜,避免禮儀對人情造成制約。其三,「理」與「情」既是解釋禮的基礎,同時也是衡量禮的標準。望溪據此賦予儀節新意,並指出王莽、劉歆「悖情逆理」、偽竄〈喪服〉的尊同不降說。可知理、情成為辨別聖人之制的關鍵,彰顯理學思惟對文本辨偽的影響。文中具體勾勒理學概念運用於詮釋禮書的多元面貌,或能為清初程朱後學之禮學研究,提供個案參考。 關鍵詞:方苞、儀禮析疑、禮即理、程朱學、辨偽 頁次:153-194 |
近現代海外華語古典詩的傳承與創造—以黃克孫為例 |
作者:徐國能 黃克孫(1928-2016)出生於中國廣西,少時移民菲律賓,後於美國完成學業,是當代著名物理學家,並以七言絕句的形式翻譯《魯拜集》飲譽當世。黃克孫著有詩集《滄江集》、《夢雨錄》,以及詩文集《平居有所思》,他的古典詩繼承了傳統詩歌形式美學,也加入了許多新世界的元素,在詩歌中融入科學研究的省思和當代世界的新見,開拓了漢語古典詩的詩境。黃克孫身處中與西、新與舊、科技與人文的交會處,他的作品除了詩歌審美的意義,也使人重新省思古典詩的形式和思想內涵的互動關係,同時藉由古典詩來聯繫其身分及文化認同,表現海外華人精神的歸屬。在他的作品中,也可明確體會第二代華人移民透過詩歌所描述的海外世界和自我追尋,已和清末民初第一代海外華人有所不同,他的詩中不再強調離散經驗,亦不再將中西或古今這類元素視為對立或壓迫,而呈現了和諧的關係,展示了華語古典詩在海外的新風貌。 關鍵詞:黃克孫、魯拜集、海外華語古典詩、離散、華夷風 頁次:195-238 |
【學苑春秋】遍求已知,跨域融通—略記許學仁先生的教學與研究 |
作者:巫俊勳 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許學仁(1952-2023)先生,是臺灣重要的文字學家與語文教育家,專精於古文字學,尤其是楚文字與楚文化研究,並推動簡帛文字數位化及辭典編纂。長年參與國語教材的編輯,協助國語文課綱規劃與師資培育,並主持教育部五部電子字辭典的修訂與維護,促進辭典現代化與漢字國際標準的制定。許教授治學嚴謹,待人真誠,樂於提攜後進,學術成就與人格風範深受敬仰,辭世後其藏書與著作,一生所留下的沃土,仍將繼續啟迪後學,相信在未來,一定會滋養出更多的新可能。 關鍵詞:人尹、許學仁、楚文字、求已知齋、標準國字、跨域融通 頁次:239-2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