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東華漢學 第三十六期

《東華漢學》第三十六期

出版日期:2022-12

從幾篇北朝賦及殘篇論其美學品味與文化寓意 

作者:祁立峰

我們現在多半認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南朝勝於北朝,而除了魏收、邢邵、溫子昇所謂「北地三才」之外,北朝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作家作品。但從辭賦這個文體來說,本文注意到如成霄、姜質等文人獨特的風格以及在當時得到的評價,並認為這般特殊的風格,背後與在地化、俚俗趣味,以及當時北朝文壇的美學品味有關。故本文分為幾個部份,先談北朝賦發展的脈絡與評價;其次聚焦於北朝賦的風格、美學品味以及當時對此風氣的評價;其三則聚焦到北朝賦的題材、內容、權力象徵與國家宣傳。就文學史來看,南朝文學確實比北朝更有價值,但從政治與國家層面,賦的寫作動機與預設讀者,本質上就與其他文體不太一樣。因此,將賦放在政治、國家、文化與權力等脈絡來詮釋,是有其適當性的。而在本文的探討與建構中,也能填補過去討論文學作品時較缺乏的面向。

頁次:1-38
關鍵字:北朝賦、姜質、魏收、邢邵、國家權力

《北夢瑣言》四家點校訛文商榷

作者:薛雅文

孫光憲《北夢瑣言》北宋初刊刻原為三十卷,今傳本均止二十卷,是亡佚十分嚴重。而通行二十卷本,諸家版本亦較複雜,故清季文獻學家繆荃孫曾對其進行輯校。繆氏自謂輯刻《雲自在龕叢書》時,是用《稗海》本及吳枚庵、劉燕庭兩家鈔本對盧見曾《雅雨堂叢書》本進行校勘,再由《太平廣記》、《茅亭客話》、《通鑑注》中輯出逸文四卷。繆氏校勘、輯錄數量不少,頗值得肯定,然亦不盡完善。近代為《北夢瑣言》點校有林艾園、賈二強、俞鋼、李一飛四家,雖較繆氏刻本後出轉精,但筆者取諸校讀,發現仍存有若干訛文待處理。經本文論證,四家點校本可商榷者有三:其一,確實仍有十八條三十二處訛文;其二,未充分利用宋初諸家史籍他校;其三,未多方參考當代學者研究成果佐證。故而有如弒君者為「朱友恭」非「朱友諒」、桂州節度觀察使是「馬賨」非「馬爾」、延王是「戒丕」非「丕」等之嚴重訛誤。凡此,應有助於還原《北夢瑣言》一書之正確內容。

頁次:39-74
關鍵字:孫光憲、北夢瑣言、古籍點校

蔡世遠選評諸葛亮文的箇中理趣——以《歷代名臣傳》與《古文雅正》為探討核心 

作者:謝定紘

康熙年間,蔡世遠編選《古文雅正》一書,其中選入12篇諸葛亮文,這樣的數量除了就《古文雅正》本身而言僅次於韓愈以外,在《古文觀止》等其他清代重要評點本大多只選入〈出師表〉的情況下,也是一頗耐人尋味的論題。因此,本文旁參同為蔡世遠所編撰的《歷代名臣傳》,發現兩者同樣強調了諸葛亮的「內德」,且其「德」的涵蓋面向甚廣,除了昭著的「義聲」以外,容人之雅量、廉潔之操守、謹慎之性格等無一不在《歷代名臣傳》中被凸顯,也無一不是《古文雅正》品評諸葛亮文時的重要切入點。相對的,就諸葛亮其人而言,用兵謀略並不是編者主要的考量;就諸葛亮其文而言,其寫作技巧亦非評點時著墨的重點。由此觀之,《歷代名臣傳》中提出的「儒者氣象」,以及認為諸葛亮符合孔子之所謂「道」、曾參之所謂「君子」的觀點,正是蔡世遠在「以修身為作文之本」的理學家文學觀下,愛好並大量選入諸葛亮文的根本原因。同時亦可見得,雖然《古文雅正》其書同時標舉雅正,但至少就諸葛亮文而言,「其理之正」的重要性著實是更勝一籌的考量關鍵。

頁次:75-112
關鍵字:諸葛亮、蔡世遠、古文雅正、歷代名臣傳、古文評點

民國報刊「醫療賦」之寓意及其社會倫理效用——以〈大補賦〉、〈優生賦〉、〈保命賦〉為例 

作者:梁淑媛

中國「賦」體自漢代枚乘〈七發〉以來,就具有諷喻療疾的效能。民初報刊中的「醫療賦」,因為運用律賦押韻,琅琅上口易於記誦的特質,再加上賦體自身鋪采摛文、瑋字儷辭的修辭特色,故能對病症細節,極盡描寫之能,於醫藥效用,發揮刻畫之功。民初因現代醫藥的製造、販售與廣告宣傳,在傳媒行銷渲染的帶動下,特別與傳統「賦」體文學交織唱和:一方面展示「賦」之於作者/讀者連結之廣告行為及社會文化作用;二方面透過報刊傳媒之印刷媒體所帶動之「共同體」想像,從個人身體到國族關懷,建立起公共性的情感交誼及倫理效用。

晚清民國以降,鴉片煙害的荼毒、現代醫療及公共衛生等知識的缺乏,加上「東亞病夫」孱弱身體與國體衰頹的體察,讓「強種」與「強國」得以連結。尤其表述個人「身體」的對治,常象徵「國體」強健的思維,並藉由西方醫學知識弔詭的轉化成民族主義的內在凝聚與傳統文化的認同。這種另類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在資本主義植入,藥廠商業行為的操作下,民初現代醫藥製造、販售與廣告宣傳,有些特別與傳統「賦」體文學交織唱和。文人在創作「醫療賦」時,不免於「勸」,也就是勸進報刊「讀者」購買、服用這些律賦頌揚療效之「藥品」,透過〈大補賦〉(以人造自來血為韻)、〈優生賦〉(以優生特靈為韻)、〈保命賦〉(以特勢多賜保命為韻)等刊載,報刊讀者所代表的城市大眾,由是獲知當時人們服用補血聖品「人造自來血」、優生良藥「優生特靈A」,以及解鬱良藥荷爾蒙「特勢多」等醫藥之新知,呈現另一種傳統文藝流動到現代文明的光譜。當這些中、西融合的保健醫藥因賦作在報刊上的刊登,傳播「強種」即「強國」,希冀去除「東亞病夫」羸弱之身體,期待人民購買服用後,進而達到大補(血)、保命、維生、強身及療疾之效能,隨之也顯露出國民個人身體及其象徵的國體之自信與進步。

頁次:113-154
關鍵字:〈大補賦〉、〈優生賦〉、〈保命賦〉、問疾醫療、強種強國、賦用倫理

歌仔戲劇本《黃虎印》之歷史書寫探析  

作者:楊馥菱

2008年唐美雲歌仔戲團於國家戲劇院演出歌仔戲《黃虎印》,該劇是施如芳改編自姚嘉文的同名原著小說,是臺灣大河歷史小說改編為傳統戲曲的作品。傳統戲曲界的「本土化」早已於90年代開啟,至今仍是方興未艾的議題。本文先就臺灣傳統戲曲史上以本土為題材的劇作進行整理與爬梳,範圍包括歌仔戲、京劇、豫劇戲曲劇種,藉以看出《黃虎印》在臺灣傳統戲曲劇場上的價值與意義。此外,施如芳所編創具臺灣意識的幾部劇作,《黃虎印》可視為她歷史書寫系列之第一部,編劇家關懷國族身分與土地認同的精神昭然若揭。《黃虎印》劇中不同人物因為1895年短暫的臺灣民主國的成立,而對於身體自主的掌握出現變動,包括遺民身體的犧牲、新國民身體誕生,他/她們在局勢不明的社會動盪中,在歷時性與共時性的社會進程中所顯露的差異/交混、對話/獨白,凸顯出劇作家歷史書寫觀的文化現象與深層意涵,本文試圖從劇作家對於人物形象的刻劃與形塑,藉以探看《黃虎印》劇本的歷史書寫。

頁次:155-204
關鍵字:黃虎印、施如芳、姚嘉文、歌仔戲、歷史書寫

城市之餘:論劉克襄《野狗之丘》、《虎地貓》的地理空間與生命關懷 

作者:陳木青

在劉克襄的《野狗之丘》及《虎地貓》中,主要以臺北的野狗、香港的街貓為對象,觀察牠們的生態活動和行為習性。然而,牠們雖是不同物種,卻因為同是遭到遺棄,於是有著共同的身分——城市的廢棄物,宛如追求發展下的多餘,並被認為會破壞秩序及景觀而被迫驅離,甚至遭受捕捉與撲殺。

實際上,「餘」的字義並非只有多出之意,而是也有殘剩跟無盡等意涵,端看語境脈絡而定,具有多重的詮釋可能。本文欲以此概念切入,探討二書中的地理空間及生命型態,了解動物的生存實與景觀變遷、人類行為相關。就前者而言,書中的野狗、街貓大多在城市的邊緣餘部求生,以期獲得一絲生機;不過,當為了追求發展導致環境劇烈變動之時, 牠們的生存餘地便也常被剝奪。以後者來說,作者在字裡行間不時流露對動物依賴人類成性的擔憂,認為此會造成主體性喪失,有失能甚至死亡的危機;但是,牠們並非只能被動承受,而是具有能動性,以開創生命的嶄新可能,而這也是劉克襄的書寫動機,希望能藉此省察人類與動物之間的倫理、互動關係,並提升對動物的尊重與保護。

頁次:205-242
關鍵字:劉克襄、《野狗之丘》、《虎地貓》、餘、城市

【學苑春秋】【楊牧文學講座】蠻夷之說

作者:王靖獻(楊牧);譯者:傅士珍

頁次:243-274

瀏覽數: